新世紀論壇近期焦點香港各世代大專生收入比較研究

近期焦點
香港各世代大專生收入比較研究

自新論壇在上一年發佈大專生收入比較研究報告後,有關情況備受社會關注。為此,新論壇從政府統計處購買1996年至2016(20)綜合住戶統計調查的數據,經2015年統計處的綜合消費物價指數(通脹)調整,以比較不同年代大專學歷勞工的收入差異以及其向上流動能力的變化。 




數據發現,按通脹調整後,各年輕世代的大專生在初入職收入及其後收入水平仍然落後,過情況在最年輕的一代有所改善,收水平已經追近之前世代。對比高中學歷勞工收入,年輕世代大專學歷勞工的優勢較之前世代為少,顯示大專學歷相對於高中學歷在收入上領先程度收窄


從事低技術職位之大專生20年增加五成  

整體大專學歷勞工收入下跌


新論壇副召集人鄧咏駿指出,從事低技術職位的大專學歷勞工從1996年的86,900人,增長至2016年的130,500人,升幅逾五成,而從事低技術職位的大專勞工比例,亦上升逾一成(參閱報告p.2表三)。單以勞工收入中位數計算,在2016年,整體大專學歷勞工的中位數收入,從1996年的19255元跌至17475元,跌幅為9.2%,當中跌幅在收入最高的一成大專學歷勞工之中達到10.2%反映大專學歷人士的整體收入持續下跌。(參閱報告p.3表四)


最年輕世代初入職收入回升     增速上揚但難追及之前世代

鄧咏駿指出,以大專勞工20-24歲收入作初入職收入計,年初入職收入中位數一直下跌,直至第六代(19921996年出生始止跌回升,追近第三代大專勞工(19771981年出生)的水平,但與第二代(19721976年出生)仍有一定差距(參閱報告p.3表五)


 隨著年資增長,從各世代的收入增長對比可見,年輕世代的收入增速有回升的趨勢,第二代大專學歷勞工在25-29歲收入中位數增幅為31.4%;第三代增幅為14.7%;第四代增幅有26.1%;第五代增幅上揚至37.7%。不過鄧咏駿強調,由於第五代大專學歷勞工的初入職收入較低,所以在25-29歲的收入水平只能與第三代「打和」。(參閱報告p.4表五a)

 

大專收入與高中學歷睇齊

鄧咏駿指出,第二代大專學歷勞工於20-24歲時收入為同齡高中學歷的1.25(1996),第三代則為1.13(2001),第四代跌至1.07(2006),第五代為1.06倍,第六代跌至1.03倍,即是大專學歷勞工收入中位數與高中收入中位數幾乎相等。(參閱報告p.13表九)


 雖然,大專與高中學歷收入的差距隨年資增長開始拉闊,例如在30-34歲時,第一、二、代的收入均高於高中學歷收入由32%46%不等。但到了第四代,差距收窄至15%,可見大專學歷所帶來的收入增長優勢正漸漸收窄,向上流動難單靠大專學歷。(參閱報告p.13表九)


 本身亦是大學講師的新論壇理事陳偉強指出,以上情況除了與大專畢業生本身的質素和工作能力有關以外,亦與大專課程設計及院校管理有關,學生、家長及院校往往期望大專作為大學學位的階梯,導致大專課程較側重學術,與勞工市場要求脫節,變相令大專畢業生投入職場的競爭優勢較低。

 

向上流動難單靠大專學歷


整體而言,大專學歷的勞工較大學學歷勞工的情況為差,除了收入水平較大學學歷勞工為低,其收入增速亦更緩慢。稍可喜的是最年輕的大專學歷勞工收入有所改善,開始追近之前的世代。至於情況能否持續下去,則有待進步觀。另,年輕世的大專學有回升的跡象,但他們的收仍未能與高中學


事實上,新論壇較早前公佈的各世代大學畢業生收入比較研究亦反映出類似情況,當中80中後期出生的大專學水平較之及之後的世代為差這一代大專學似乎亦屬「最困難的一代」。鄧咏駿及陳偉強均認為社會對高等教育的觀念過時,代要上流不能單靠學位證書,要按市場需求持續進修,提升競爭優勢,只靠修讀副學位課程便投身職場,未必是年輕一代「上流」最適合的方式。


鄧咏駿及陳偉強希望政府關注情況,鼓勵院校與企業合作開辦職業導向課程,並向持續進修的學生提供更多資助及資源,協助年輕一代提升競爭力。                               



詳細報告: http://www.ncforum.org.hk/file/upload/file_911_tlK.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