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紀論壇新聞發布新論壇對2017/18年度施政報告建議

新聞發布
新論壇對2017/18年度施政報告建議
改善教育  創造就業  助青年展所長
2017年9月11日


過去三年,新論壇和新青年論壇進行了多份有關大學及大專學歷勞工收入的研究,研究引證了學歷通脹的現象:擁有大專學歷勞工過去20年不斷增加,他們從事低技術工作的比例愈來愈高,收入中位數亦有所下跌。學歷通脹雖然不是香港獨有的現象,但香港的資助學位一直維持在佔適齡人18%的水平,大學學歷勞工增加,很大程度上是來自副學士的副產品:自資的銜接學位課程。


新論壇認為,新政府應盡快檢討現時的大專教育,特別需就副學士的定位作詳細研究。短期來說,政府應將自資學士學位課程3萬元資助的適用範圍,放寬至所有大專院校開辦的自資學位課程。政府亦應增加內地大學升學資助的金額,增加適用的內地大學數目,加強支援香港學生到內地修讀大學。另外,香港的產業結構過於單一,新論壇一直倡議政府設立「文化體育旅遊局」,期望現屆政府能採取措施,發揮文化、體育和旅遊業的優勢,為青年人提供優質就業機會。土地供應不足,不單令青年難以置業,也嚴重窒礙香港各新興行業發展,新論壇認同政府就滿足長遠的土地供應進行諮詢,我們期望能透過理性討論,凝聚建立持續土地供應方案的共識。


檢討副學士定位


在2000年推出的副學士課程,以市場化和產業化的模式,讓政府能在短時間內,以有限的財政資源,大幅提升了大專教育人口。可是,社會對副學士的認受性存疑,給外界「高不成,低不就」的印象,而絕大部份的副學士學生,皆以升讀政府資助課程為目標。奈何資助學位數有限,剩餘的大部分副學士畢業生只能選擇修讀銜接學位課程,而這些學位課程的質素參差。


副學士計劃實行17年,新論壇支持政府就副學士的定位進行研究,特別是從職業導向和勞動市場的角度考慮,評估副學士課程的實際需要,提高課程的就業能力,讓副學士畢業生可以在勞動市場發揮所長,無需以修讀銜接學位課程作為唯一目標。


 


放寬3萬元資助計劃


現屆政府剛上任就提出了36億元的教育撥款,增加教育經常性開支,反映了政府對教育的承擔。不過,學生修讀合資格全日制自資學士課程或自資銜接學位課程的3萬元資助,只限於自資院校,新論壇認為應將資助放寬至其他院校的自資學位課程,讓學生能按自己的意願選擇進修的院校,避免學生因為想享用資助額而影響學業選擇,扭曲了銜接學位課程的需求。再者,讓學生自行選擇課程,亦可令市場發揮汰弱留強的作用,借此提升自資學位課程的質素,令資助更符合政策目的。


改善內地大學升學資助計劃


近年部份內地大學取得很好的國際排名,內地又給予香港學生國民待遇的學費,並且設有免試安排,在內地升讀大學,對香港學生來說也是一項進修選擇。在內地就讀的香港學生,亦可熟習內地的文化,建立在內地和香港發展的人際網絡,為香港和內地的經濟融合和發展培訓人才。


可是,政府對此類學生未能提供足夠的財政支援。在2014年推出的內地大學升學資助計劃,只能為通過入息審查的學生,提供每年最高1.5萬港元資助,至於2017年推出的免入息審查資助,也只能為學生提供每年5千港元資助。現時內地大學不同學科的學費,由5千至1萬元人民幣不等,加上每月約1千元人民幣的基本生活費,每年1.5萬的港元資助,根本不能令已通過入息審查的學生,應付在內地升學的開支。


除了資助金額外,計劃的申請資格亦需檢討。現時的資助只適用於內地的156間大學,佔內地近千間大學的少數,如學生不是就讀此156間大學,就無法申請資助。另外,對於已在內地讀書的香港人,亦未能受惠於此計劃內。而在內地修讀大學的香港學生當中,保守估計有三成屬於此類。


故此,新論壇建議政府檢討內地大學升學資助計劃,一是放寬申請資格,讓更多合資格的內地大學,以及所有在內地讀大學的香港人,均納入資助計劃中,以增加受惠港人學生數目。另外,資助金額亦需提高至合理水平,以滿足學費和內地生活費的基本需要為目標。政府也可考慮設立免入息審查貸款,為學生提供足夠的貸款金額,避免學生因經濟需要,而放棄在內地進修的機會。


 


檢示科技發展對教育帶來的挑戰


科技發展一日千里,德國早在5年前就提出了「工業4.0」的概念,人工智能日趨成熟,生物科技和基因工程,新媒體和智能手機的發展,亦大大改變了傳統的營業模式,對各行各業和專業技術要求帶來極大挑戰,部份傳統行業很可能快速被新科技取代,可是,現時的教育制度所傳授的知識,是否可適切回應未來的挑戰,還是未知之數,然而,經改革後的334學制,著重語言和通識教育,但不利於培訓理科和工程人才,令香港難以培養足夠的工程人才,回應創新科技經濟發展所需,成為未來經濟發展的一大隱憂,故此,新論壇認為政府應檢示科技發展對教育帶來的挑戰,讓香港經濟得以持續發展。


設專責架構  推動文化及體育產業


要改善大專生的就業和向上流動,除了提升教育質素,政府也要帶動新興產業發展。新論壇一直倡議,要求政府參考英國和南韓的經驗,成立「文化體育旅遊局」,將文化創意、體育及旅遊相關的政策集中由一個新的政策局處理,促進文化及體育產業發展,提升城市魅力和吸引力。


體育運動有助培育國民身份認同,發展體育產業可以提升社會自豪感和歸屬感,尊重遊戲規則,提倡團體精神。另一方面,各項的體育盛事和比賽,可成為具吸引力的旅遊項目,為香港旅遊業增值。新論壇在2015年進行的民意調查亦發現,近七成的受訪者,均同意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和體育盛事的方向。我們期望政府能盡快提出架構重組的建議,推動香港文化及體育產業發展,提供更多不同種類的優質就業機會,為擁有不同興趣的青年人,提供一展所長的空間。


支持開發土地  建立持續土地供應


在過去三次的大學學歷勞工收入研究均發現,雖然大學學歷勞工收入有穩定增長,但增長被樓價大幅蠶食,嚴重脫離他們的負擔能力。香港土地短缺問題如無法解決,不單令青年難以置業,也嚴重窒礙香港各新興行業發展。故此,新論壇支持特區政府,就如何滿足長遠的土地供應進行公眾諮詢,透過理性討論,凝聚建立持續土地供應的共識。新論壇分別在2015年和今年進行了有關土地供應問題的民意調查,有關釋放部份郊野公園土地的建議,在2015年有47%受訪者表示可以考慮,在2017年的民調發現,在加入「保持郊野公園總面積」及「發展公營房屋」的前提下,有64.6%表示可以考慮,比2015年的大幅上升17個百份點,反映社會對此方案抱開放態度,新論壇期望土地供應專責小組能發揮帶領社會討論的作用,整合社會各界意見,擬定一個可供政府盡快落實的持續土地供應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