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今次預算案雖然以競爭力為主題,亦指出競爭力不會自動延續,需要不斷改進,但報告除了就創新和科技產業提出較多新措施外,其他有關優勢支柱產業的篇幅,多是陳述現行的政策,鮮有強化競爭力的新建議,也沒有深化香港如何把握國家在三中全會後帶來的發展機遇和挑戰。就算是有新的措施,建議也不到位,未能回應社會的需要。以旅遊業為例,報告只提及現有的迪士尼樂園及海洋公園發展計劃,以及增建高級酒店,但沒有提出提升香港接待能力及增加新景點的建議,對解決旅遊業樽頸問題並無幫助。整體來說,在提升香港競爭力方面,財政預算給人平穩保守,欠前瞻性的感覺。
中產階級是香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支柱,但不少中產都面對住房費用高昂,生活質素下降的問題,剛發表的施政報告,卻沒有提及支援中產,新論壇的調查亦發現,有六成多人認同施政報告忽略了中產的需要,要求增加「子女免稅額」、增設「大廈維修免稅額」、「私人醫療保險免稅額」及「私人樓宇租金免稅額」。原本寄望財政預算可積極回應支援中產的訴求,但預算案的建議與中產的期望落差甚大。預算案提出的寬減措施,力度有限,唯一的免稅額增加,只限於供養父母和祖父母,且數額只在4000元以下,而有關醫療保險免稅額的要求,政府還是一拖再拖,難免令中產人士感到十分失望。
今次的財政預算,引用了「長遠財政計劃工作小組」的報告,就香港的長期公共財政情況進行了較深入的討論,對經常性開支增長表示憂慮,考慮設立未來基金應對。新論壇認同,政府需就公共財政的持續性進行研究,但政府不能單單以限制開支,累積儲備來積穀防飢,以達到平衡預算之目標,而應該善用儲備,適度有為,多作長遠的社會投資,帶動新經濟成長點,建立香港經濟的持續動力。事實上,公眾對政府解決各項社會福利問題的訴求愈來愈強烈,相關的財政投入亦不斷增加。不過,相對於這類消秏性的社會福利開支,公眾對投入資源帶動經濟發展之發展性投資,則訴求不強。特區政府要做到適度有為,應進一步討論發揮香港的經濟優勢,投資未來,讓香港人能有所發揮,這才是應對未來挑戰的更佳選擇。